植物肉是“做减法”
文丨红碗社 ID hongwanshe2020
作者丨李杨
“我们有豆腐、有素菜为什么要吃植物肉?从长远角度看,我更愿意把植物肉看作是一种优质的蛋白。因为在过去,我见到太多身边的朋友 吃 出毛病。”植物肉品牌妙鲜创始人陆杰樑在接受红碗社采访时说。
和不少在Beyond Meat上市后选择入局植物肉这一赛道的创业公司不同,身为连续创业者的陆杰樑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食源性疾病”这一议题。他告诉红碗社,如换痛风、高尿酸血症这些疾病的患者,不少因为摄入了代谢不了的蛋白和营养而导致生病。“将好的植物蛋白结合到每日膳食中,可以减少摄入不必要的坏胆固醇、激素、抗生素、兽药和动物饱和脂肪等非健康营养素。”
2019年陆杰樑创立植物肉品牌妙鲜,定位在“大健康产业”,致力以“定制化的低卡、低脂肪、零胆固醇和低嘌呤营养餐”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红碗社了解到,目前妙鲜与上市合资企业合作推出“植物肉狮子头”、“营养餐饼”和“植物肉水饺”等植物肉预制菜系列,在全国500多个经销渠道售卖,此外,陆杰樑透露,团队还和医疗机构签订战略合作,现已在一家医院展开试点,未来会将医院作为核心渠道。
今年6月妙鲜完成百万天使轮融资,由杭州拱墅区人民政府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陆杰樑称,预计今年全年营业额将在500万元左右, 2022年会有爆发性增长,预计可达到5,000万元营收。
以生物科技思维“做减法”
做减法,是妙鲜团队研发植物肉产品的底层逻辑。
陆杰樑介绍,区别于市面上以“食物科技”思路做植物肉产品的企业,妙鲜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生物科技”的研发思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食物科技的思路是 做加法 ,通过添加粘合剂等添加剂,模仿肉类的外形; 生物科技 思路则是 做减法 回到肉的本质——解决蛋白问题。”
2019年至今,妙鲜一直专注蛋白技术突破。陆杰樑称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复旦大学化学博士胡骁、美国注册营养师李家璐、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拉马斯先生等多位国内外食品科学和营养学专家。
“目前我们的植物肉产品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 蛋白分子剪接技术 。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植物基长链蛋白修剪成更像动物基的短链蛋白和分子量。”
陆杰樑称,该技术类似基因检测,目前在国内市场,还没有企业用于制作植物肉产品上。他认为比起不断的使用添加剂去模仿肉,蛋白分子剪切技术的应用,使植物肉可以“超越肉”,创造出保留动物肉的优点,去掉动物肉制品中存在的“不易被代谢掉”成分,以高纯度的植物蛋白做为营养补充。
陆杰樑介绍,团队通过“蛋白分子剪接技术”已研制出植物猪肉、牛肉等产品,通过预制菜的形式出售。产品上线后,曾在一所复旦大学实验室进行人体测试,消费者反馈来看“如果不告诉消费者这是植物肉产品,他们(消费者)根本吃不出来。用户还希望我们尽快能批量上线。”
陆杰樑称,现阶段团队推出的是第三代植物肉产品,研发工程师还在做技术迭代,接下来会推出更适合各种中式烹饪需求的 生肉 和“生鸡蛋”产品。
精准圈定核心消费群
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吃植物肉?”的问题上。
陆杰樑坦言,“目前来看,中国市场大部分人不会常吃(植物肉),甚至不会吃。所以我们并不期待把植物肉做成大众消费品,而是圈定自己的核心目标群,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成为长期的忠实粉丝。”他告诉红碗社,妙鲜的目标人群主要是“亚健康人群”和“住院病人”。
市场定位在大健康板块,妙鲜差异化体现在,“不是做潮流,而做刚需、做解决方案。”比起尝鲜更倾向于去做长周期的定制化服务。
基于此,妙鲜在渠道上“放轻”传统tob、toc模式,而是将“医疗机构”作为主战场,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营养餐。
“我们提倡的一定是荤素搭配。”陆杰樑进一步介绍,团队目前提供的营养餐主要是早、午餐,在配方上尽可能做到营养均衡。妙鲜团队看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多元的,因此一方面植物肉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契合多样烹饪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其他优质的食材搭配食用。
市面上,很多植物肉企业在宣传语上会打出“未来肉”的标签,提倡植物肉完全取代动物肉。陆杰樑的观点是,植物肉不是“替代肉”,而是作为一种优质蛋白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均衡的营养。妙鲜提倡的是,不只食用纯动物蛋白,建议消费者以天或周为单位食用植物肉产品作为正餐。
“我们看新消费新在哪?所谓 植物肉 不是说只是模拟肉,而是做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疾病预防、康复等益处的产品。”陆杰樑说。